知行合一,做一名出彩的教师——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十三.五”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规划

发布时间:2020-09-29

1242

78.jpg

(2017年9月—2020年6月)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一流的教师队伍是一流的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为深化落实教育综合改革,建立与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依据《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专业(专项)能力提升计划》和《徐汇区“十三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办法》,结合学校教育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以加强校本研修,有效促进教师队伍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教师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1、健全了校本培训与管理制度,明确了岗位责任,增强了教师的师训意识。

学校历来重视校本研修,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每学期的校本培训工作。经过多次的专家培训、读书活动、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教师们普遍认同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大部分教师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愿望与需求。我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并能认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调查显示,82.2%的老师有个人的专业发展近期或远期目标。

2、学校通过创建“本真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一批特色校本课程,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近年来,学校以“本真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为抓手,切实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学区制的教育资源整合与运作的行动研究》的引领作用,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教师们根据教育综合改革的需求和自己的专业特长,开设了20余门相对成熟的特色校本课程,形成教材,并为提升教师课程素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最近几年里,学校荣获区“教师发展达标校”、“教师队伍发展示范校”、“区绩效评估综合先进单位”“上海市教文卫系统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办学质量明显提升。

3、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与职称结构比较合理,骨干教师的比例不断上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目前,全校专任教师116人,平均年龄为40.2岁。

(1)年龄结构分析

年龄

30岁及以下

31—40岁

41—50岁

51岁及以上

人数

19

35

48

14

占比(%)

17%

30%

41%

12%

(2)职称结构分析

职称

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尚未评级

人数

29

61

23

3

占比(%)

25%

53%

20%

2%

(3)专业结构分析

类别

理工硕士

教育学硕士

理工学士

文学学士

人数

15

7

60

34

占比(%)

13%

6%

52%

29%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我校经过多年的努力,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职称比例大为改善,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不断提升,理工科教师的数量高于文科,有利于学校“理工见长”的发展目标的实现。

总之,学校“一身正气,自强不息”的校训文化及“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育人价值观已经在师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基础型课程为主体,以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为辅助,以工科类课程及德育校本课程为特色的华理附中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区级、学区级、校级的龙头课题等教育科研项目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网络平台功能逐步凸现;骨干教师队伍逐步扩大,教师专业队伍发展在区综合督导中得到了认可与好评。

(二)教师队伍建设尚存在的不足

1、教师之间的专业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不同学科间发展不够均衡,个别学科的团队教研功能不强,研讨氛围不浓,教学资源不能共享;教师发展不够均衡,主要表现在教师发展的自觉性高低、教师创新意识的有无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弱等方面。个别教师与教育综合改革方向游离,不重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不重视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的老师忽略上课时对学生的全面关注,忽略对学生的多元性和个性化评价。

2、信息技术与校本研修整合度不够。

教师业务档案电子化自主全面积累程度低,校本研修尚未实现数字化管理;教师专业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不够,网上研讨有待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在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专题研究与校本研修整合不够,校本课程在初高中及不同学科间的建设不够平衡,学校的课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高。

3、年龄结构中41-50岁教师较集中,教师发展动力尚存不足。

调查发现,我校41-50岁年龄段的教师占41%,比例相对较高,这些老师由于教育教学模式基本定型、职称评定基本完成、家庭负担加重等原因,正处于事业发展的瓶颈期,一部分老师“逐渐失去了工作的激情”,继续发展的动力不足。目前,学校还缺少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长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不同发展期的老师的分层培训。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确立“学校发展,师资先行”的观念,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与需求,根据我校校情,加大分层培训与管理,以注重不同层面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情怀仁爱、业务精良、结构合理、适应我校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1、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实施能力,提高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认可度和学校的满意度。

2、在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培养10-12名在区、市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培养1名正高级或特级教师。

3、进一步探索教师培养新模式,强化教研组的基地建设,构建学习型、研究型团队,形成4-5门强势学科。

4、注重班主任队伍梯队建设,加强各类培训与考核,提升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和自觉性,营造人人想做、能做班主任的良性氛围,培养1-2名区级班主任学科骨干和带头人。

5、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断增强教师学习、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与沟通的能力,使全体老师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6、增强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培养一批将研究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特长教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弘扬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学校教育品牌。

三、行动计划

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以及我校教师队伍的实际发展状况,坚持校本研修活动多元化、专业发展项目系列化的原则,建立专项培训和常态化培训相结合的全员覆盖培训机制,采取项目管理的形式,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内容分为“师德与素养”、“知识与技能”、“实践体验”三大类课程,由八个项目组织,具体如下:

(一)师德与素养课程

项目一 培育校园文化,提升团队凝聚力

1.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师德建设的领导,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学校师德建设的政策制定、督查评价等工作。

2.组织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师德师风”的培训课程,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水平。

3.开展“阅读与教师师德素养”培训课程,通过阅读经典、名人名师等,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法治素养,提升情操与教育哲学水平。

4.开设“教师素养与幸福人生”培训课程,为教师搭建各种平台,通过摄影、书法、礼仪、瑜伽、太极等课程,使老师能够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和职业幸福指数,培育校园文化。

5.以庆祝教师节、评优评先活动、师德楷模宣讲,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树立榜样,同伴激励,营造良好的敬业爱生氛围。

6.为每一位新进教师配备德育和教学两位“德才双馨”的“师傅”,按期开展师徒带教活动。

 

项目二 提高教师育德能力,促进学科德育渗透。

1..开展学科德育教学与学科德育活动,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提升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家校沟通能力,组织家庭教育论坛活动。

3.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开展有益身心的教师活动,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把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渗透,具有一定的学生心理辅导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课程

 

项目三加强本体性知识培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1.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教学研讨、主题沙龙、专家引领、课程统整等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教研组内部“研”的氛围,促进对课标、教学要求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增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储备。

2.开展全校性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专家解读与自学活动,教师在正确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撰写学习心得与组内交流。

3.借助校外教科研专家的力量,提升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在研究中加深教师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贯彻。教科室定期组织相关的专业培训,管理青年教师课题群,开展评比活动,

4.加强教学常规要求,结合学校“本真和谐课堂建设”中需要落实的教学 “五环节”,通过视导听课与推门听课,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项目四借助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识课程,提升专业素养。

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应主动提升信息化能力,以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2.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认真完成市、区信息化的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完成网络课程学分。

3.在教师中开展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相关竞赛,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兴趣和能力。

4.组织专家培训与合作学习,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的能力。

 

(三)实践体验课程

 

项目五探究本真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1.以“本真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改进计划为抓手,开展教学论坛,加强交流分享,促进各个梯队的教师都能不断发展。

2.各门学科老师在正确领会本真和谐的精髓基础上,再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制定和完善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

3.逐步完善三实践两反思课堂教学实践机制,将备课、观课、评课、磨课、品课等活动结合起来,将教师发展状况的评估与教学质量评价联系起来,用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激励教师更好地自主发展。

4.提高教师的作业命题能力,在系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每位教师都能有效地设计本学科作业和进行单元测评。

5.立足“问题导向,任务驱动,专业引领,项目着力,合作互动”的校本研修机制,基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形成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学习进修和研修课程结合的校本研修模式,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保证教师能够积极落实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中的目标和任务。

6.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践)能力,使教师具备学科实验教学和实验资源整合能力,并能掌握学生实验(实践)方法、思维、能力、情感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项目六加强对教师的全员培训和分层指导,注重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1.搭建教师自我发展的平台,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鼓励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并要求每位教师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校本研修规划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2.针对年龄段、专业特点、教学能力对老师进行分层,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开展分层培训。按照“职初-成长-骨干”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制定教师能力发展梯度表,对教师实施导向明确、内容适切、方式灵活、评价科学的“全过程”培养。

(1)对职初教师,配合“区1年见习规范化培训”配备校内带教导师,结合校区各类比赛和展示活动,缩短新入职教师的成长周期。

(2)对成长期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专家引领带教、华理学区教学技能大赛、校自强杯教学大赛和基本功大赛等途径,促进其用研究的思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3)充分重视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形成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学校每学年组织骨干教师的教学展示或说课活动。

3.发挥一线资深中老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做好区、学区、校级骨干和后备骨干教师的评选工作,促进高端教师向高研班方向发展学习。

 

项目七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网络平台实现同伴协进。

1.依托信息教研组的师资力量,每学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传授新的信息技术,增强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意识。

2.加强校园网建设,提供流媒体、远程交互、过程生成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基于优质的网络平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

3、利用校园网平台,开展人际、组际、校际间远程教研活动,拓展教研活动的时空,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4.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师培训、学习的资源,使教师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信息,了解最新的教学研究动态。

5、优化校园网学生课业评价数据系统,为教师自我专业评价,提供客观的数据资料。

 

项目八探索班主任“五心”教育的德育实践模式,提升班主任的育德能力。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反思、导师引领和专题研讨等形式,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组织管理能力,帮助班主任改进工作方法与技巧,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

2.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具体内容有:

(1)教育法律法规类:《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班主任工作条例》等。

(2)职业道德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班主任岗位职责》、《中学教师十不准》等。

(3)德育理论类:《现代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程》、《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等。

(4)德育管理方法类:《班主任工作案例》、《中小学生安全须知》等。

3.通过专家培训与同伴交流,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具体内容有:

(1)班主任的专业素质修炼

(2)教师的能力训练

(3)班主任的组织领导艺术

(4)教师的关系协调能力

(5)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与技巧

4.加强班主任的专业实践能力,具体有:

(1)班集体的建设、组织能力,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能力。

(2)班队活动的设计、组织能力,主题班会的创意、设计组织能力。

(3)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教育能力,学生个案的观察教育分析能力。

(4)偶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5)与家长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与制度保障

1、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校长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各部主任负责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组织落实、指导、监控、评估。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期开展专题学习好研讨活动。

2、继续发挥外聘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区工作坊的专业引领作用,实行“导师”制,发挥专业引领与示范带教作用,不定期邀请专家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开展相关的听评课、指导活动。

3、学校继续为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定期举行专业发展和学科通识类竞赛、交流活动,给予教师展示才华,锻炼技能的机会。

4、加强绩效评估,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考评督查制度,把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成效纳入主任、组长考核的绩效考核督导范围,把是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奖惩的依据之一。把教师专业发展纳入个人业务考核,与工资分配方案挂靠。

5、实行教师发展研讨例会制度,定期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进行汇报、评估、监控,及时总结成绩和不足,推动和完善各项相关工作。

6、尝试推行评聘分离制度,逐步完善向一线倾斜、向对教育综合改革有突出贡献的学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不断进取、创新的意识。

7、完善校本研修培训学分管理办法。由师训专管员和各部门主任、组长落实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教师的学分管理职责。

8、继续探索和完善干部和教师考核评价。建立分项考核标准,继续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对教师考核优秀者纳入学校评优评先系列,作为职称晋升、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

(二)经费保障

1、确保项目经费,依托上级主管部门,不断增加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教师培训的人均经费逐年增加。

2、注重软件的投入,完善教师专业培养投入机制,加大力度,满足需求。

3、保证每年有为教师购置新版专业书籍期刊的经费。

4、对进行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并获得文凭的教师,给予部分或全额学费报销。对在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201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