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蝉鸣还在树梢起伏,暑气里的城市却因一群青春身影添了几分清爽——这个暑假,华理附中学子用一场“不打烊”的志愿行动,让“青春正闪亮”的誓言落在了武康路的街角、徐家汇书院的书架旁、西岸美术馆的展厅里,也落在了爱心暑托班的课桌上、社区学校的手机屏幕前。从为游客指引老洋房的故事,到陪老人触摸数字世界的温度,从守护孩子们的夏日欢笑,到讲解画布上的艺术微光,他们以热忱为笔,在暑期的时光里写下了属于少年的担当与明亮。
【老少牵手 跨越横沟】
炎炎夏日里,华理附中的同学们走进凌云街道社区学校,参与暑期智能手机使用辅导夏令营成为这场“数字助老”行动中温暖的助力者。他们以一对一的方式陪伴在老人身边:面对操作疑问,他们用标准的普通话耐心讲解,从智能手机基础功能到剪映APP的剪辑技巧,一步步手把手指导;遇到老人记不清的步骤,他们便放慢节奏反复演示,用亲和的笑容与细致的沟通化解数字技术带来的隔阂。这份耐心与孝心,让老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掌握课程内容,也让“跨越鸿沟”的温暖在老少牵手间静静流淌。
【守护童心,托举未来】
蝉鸣扯长了盛夏的尾巴 骄阳透过窗棂洒下斑驳光影,华理附中的学生们在各个教室里,投身爱心暑托班志愿服务,用充实的日程书写青春担当。
课间走廊里,他们轻声引导,守护孩子们的安全;课堂上,他们协助老师维持秩序,用镜头记录下同学们的精彩瞬间;午餐时段,他们轮流值守,帮孩子们拿饭、盛汤、倒饭,细致照料每一个细节;午休时,他们静静看护,让孩子们安心休憩。从晨光微露到暮色初临,他们以耐心与责任心,为暑托班的孩子们筑起了温暖守护墙。
【书香徐汇 青春递暖】
盛夏的阳光漫过徐家汇书院的米白色翅片外立面,华理附中学子的身影便成了这里最鲜活的注脚。清晨9点,华理附中学子准时到徐家汇书院文旅咨询区签到、换马甲,在培训中熟稔周边文旅信息与导览要点。岗位上,他们或在咨询台指引读者,或穿梭展厅做快闪导览,轻声讲解“光的守候”“光的鉴证”等书院景致,遇不文明观展行为便温和提醒。他们以耐心守护秩序,用青春传递文化,让书院的“光”更显温暖。
【武康街陌 青春引航】
武康路的盛夏,历史的气息在梧桐掩映下愈发浓郁,也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探访者。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岗位上,华理附中的学生志愿者们或在咨询台指引武康大楼方向、说明故居开放时间,或快闪导览时轻声讲福开森路变迁、建筑特色,用青春身影串起武康路的历史与温度。
【西岸剧光 青春传韵】
西岸大剧院里,华理附中的学生志愿者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这座融合了现代艺术与表演艺术的文化地标,岗位上,他们或在咨询台耐心解答购票、路线疑问,或轻声导览“水波”外墙、大剧场设计;保持挺拔仪态,轮岗有序,遇需提醒时温和有礼。这群少年以专业与热忱,成了艺术殿堂里与江景同辉的青春亮色。
【志愿心声】
7月上旬,我参加了“2025年凌云街道暑期智能手机使用辅导夏令营”活动。由社区学校选派手机课程老师担任主讲,从各居委招募有智能手机使用困难的老年学员,围绕老人日常生活中涉及的高频事项开展教学。我们化身耐心“小老师”,采用“一对一辅导”的方式,用方言俗语解读智能应用,让老人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数字时代的真谛,是让每个群体共享发展红利。科技不该把老人落下,多花点时间帮一把,他们也能跟上时代。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比什么都实在。
——陈彦祯
作为爱心暑托班志愿者,这段经历满是温暖与收获。从摄影、俄语到棋艺比拼,我见证孩子们探索新事物时的专注与惊喜。课堂上,他们积极回应,眼神满是求知欲;课间,他们活力四射地打羽毛球、做游戏,笑声回荡。我也参与到教学与陪伴中,帮孩子理解难题、 组织活动。我被孩子们的纯真感染的同时也更加深了责任感。看到他们每天进步,我由衷开心。在未来的生活中,我愿继续在志愿服务中传递爱与温暖。
——卓思辰
五天的志愿者活动转瞬即逝,我负责武康大楼的导览快闪,为游客讲解建筑历史,也帮大家指路解惑。并肩服务的日子里,我和同组同学默契渐生,同学情谊在忙碌中愈发深厚。每当看到游客听完讲解后露出了然的微笑,或是一句真诚的“谢谢”,都让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更让我体会到奉献的快乐。
——重泽悠
非常荣幸以学校团员代表身份,在徐家汇书院担任了5天志愿者。为做好工作,我认真准备,反复背诵讲稿。初始任务是讲解书院剖面模型,起初常因紧张忘词,经一次次实践总结,不断完善讲解,最终获院方肯定,愈发自信。后在老师推荐下,我尝试为外来游客导览全院。从紧张到从容,看着游客因我的讲解更懂书院的历史与建筑之美,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段经历让我熟悉了书院每处,更体会到助人的快乐,是份特别珍贵的记忆。
——陈士凯
这次志愿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无论是拿起话筒广播,还是回答观众问题,都让我学会了如何把信息准确、友好地传递出去。寄存处的工作提升了我的应变能力,每一件物品都得保管好,每一个问题都要尽力解答,面对人流和各种突发的小状况,我学会了保持冷静寻找解决方法。这六天挥洒的汗水也让我明白了社会工作者的辛苦与重要性,我负责的工作看似很小,但其实关乎客人的体验。同样的,社会上每个岗位都很重要,我会努力学习,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筱楚
近年来,依托徐汇区教育团工委以及共建单位,华理附中为学子构建了立体的“成长实践圈”,正凝聚着越来越多热血少年投身志愿行动。
在真实的服务场景中,他们在老建筑的故事里触摸城市文脉,在与老人的数字对话中学会耐心共情,在守护孩童的时光里懂得责任重量;在团队协作中,他们体会分工的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收获应变的智慧。这些闪闪发光的志愿经历,恰似播撒在青春里的星光,不仅成为滋养成长的养分,更将化作他们面向未来时,那份从容前行的底气。
撰稿:钱海芸 审核:陈芳 素材:高一年级组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