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附中是徐汇区科学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区域性实践探索项目的实验校,本学年,在校长室的领衔下,组建了以校教研组长为核心成员,以所有科学教师(理、化、生、科等)为成员的团队,为推进区域科学教育改革,提升我校学生科学素养,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训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包括了校内各教研组结合本校学科教学实情进行的专题讲座和研讨,还涉及了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互访,以及邀请外部专家进行专项指导。近日,更是请到了区教研员到校进行公开教学并开展区内学科研讨。
当日,徐汇区初中科学教研员李秀滋老师,以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中《细胞结构是怎样》一内容为题,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认识显微镜”“使用显微镜”的探究活动。本次课堂的展示,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操作步骤、教授实验技能,学生根据指令按部就班进行操作的模式,以任务“规范、正确使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驱动学生进行学习,推进学习进程。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们重复操作,而是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甚至允许他们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尝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观察显微镜的部件组成,共同讨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进行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后区内科学教师和厦门市的观课同行们展开了研讨,大家对于李老师在课堂中表现出的“实验技能课也有思维”“以科学实践来提升科学思维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对于在课中无处不渗透的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跨学科大观念,对于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建模思想等等,有了新的认识;更是对实验课中的“收”与“放”交流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实验课一直是理科老师们教学中的困难点。准备工作繁复、现场管理要求高以及实验教学“产出”的不外显等等,让很多老师更偏重于对着文本讲实验,重结果轻过程。在李老师的实验课堂上,大家看到了一种新的尝试: 既保留了实验课的严谨性,又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关键在于如何将传统实验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关键在于要求我们在尊重传统和规则的同时,也要有勇气挑战和创新。
华理附中初中科学备课组的老师们非常珍惜这次研训机会,不但认真参与,更在活动结束后,进行了备课组活动,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杜成荣:
今天教研员李秀兹老师在华理附中六年级2班上了一节《细胞的结构》第1 课时的教学,这堂课从分组开始就赋予学生责任感,没有1234的一步步顺序,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操作,不断尝试,不断调整,不断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中,将显微镜的八个结构分成3个系统,系统之间进行协作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的跨学科知识的理解。传统教学专于学科教学;弱于跨学科和探究教学,结果是高学业成就表现、低水平情感思维。新课程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思维,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节课我促使对新教材的教与学进行了更多的思考。
于海波:
在这堂实验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但是同时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从安全规范到全班共识等等。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以及竞争的意识,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听了李老师这节研讨课,对我的启迪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要放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观念,让学生有探索的兴趣,学得更灵活,更有效,在我以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收放自如,不能太过牵制学生思维;在实验教学中,也要聚焦科学实践品质,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撰稿:赵侃 审稿:官燕超 摄影:赵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