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2019.9)
一. 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为契机,扩大优质资源,探索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二. 创建背景
首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十三.五”特别强调要培养一大批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强的新时期工人。其次,上海“十三.五”规划指出建立根基扎实、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制造业体系,所以必需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养的新时期建设者。第三, “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一种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正在逐渐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势在必行。
三.特色定位
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我们所说的“工科特色”是指:通过充分挖掘工科所蕴含的“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教育价值使其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我们对其定位为三个层次:一是指华理附中紧密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的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建设我校工科试验中心。二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逐步形成一系列的工科类校本课程、孵化一批特色教师;三是通过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精神,学生的试验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四. 创建基础
(一)基于与华东理工大学同根的学校文化
1. 我校创办于1992年,当时校名为“华东化工学院附属中学”,1993年随大学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下称“华理工”)而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下称“华理附中”)。建校之初,华理大对我校建设给予了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积极推荐优秀人才来我校任教,给了我校师资力量上的援助,华理工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一开始就深深影响着我校的师生。
2. 我校传承了华理工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精神和文化,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德尚学,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一身正气,自强不息”的校训; “和谐、求实、主动、创新”的校风,“律己、悉心、严谨、探索”的教风,“勤奋、踏实、开拓、进取”的学风。强调本真的教育,积极探索以真育真、培养“真”人的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追求发展的内在潜能,实现不同层面学生兴趣得以保护,特长得以发展。
(二)基于学生状况和教师队伍的结构
1.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中,很多高中学生存在偏科现象。根据最近三年的高一新生入学时的文理科成绩比较分析来看,理科成绩总体上优于文科。经过一年多《工科》等校本课程的学习,以及高中学生参与大学的创新实验项目的研究,学生对工科的了解和兴趣都有很大提高,在“3+1”的高考制度时期,选报文理科的学生数之比大约为1:2,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在工科方面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和特长
2. 我校教师们以中青年为主,精力充沛,事业心强,有信心也有能力克服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实现创建目标。为适应学校工科特色的创建,加大工科教师的人员储备,我校近三年引进的工科类教师人数为13人,目前,具有工科背景的老师50余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6%。这些教师不但学科专业扎实,而且科研能力强,具有工科知识和实验操作方面的深厚功底。
(三)基于借力大学优质资源的成功经验
1、借助大学资源建设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类著称的大学,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工科特色优势明显,为我校“工科特色高中”创建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和人力支持。大学资源的有力注入,为特色高中创建增强了信心。2009年,我校与华理工签署了《合作项目协议书》,并结合高中教育的发展形势与特点,申报了教育部课题《借助大学资源建设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在借助大学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形成与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被国家教育部授予“特色高中试验项目学校”。
2、三个层面同时推进,初步形成特色课程框架体系
A层面 通识教育渗透工科特色。除本校特色教师外,我校聘请了华理工的20位大学教授作为我校的导师,每月为中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目前共形成微型校本课程约120门。学术讲座分为科学类与人文类两大部分,对于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层面 必选课程发展工科特色。为了顺应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需求,我校在大学的技术支持下于2012年创建了化学创新实验室,并开发了《工科》《药学》《机器人》等10多门校本特色课程。
C层面 研究型课程凸显工科特色。2010年,我们与大学合作开始了大创项目的建设工作。我校每年精选出一批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参与大学创新实验项目的研究。截至目前,这项活动共举行过七届,项目数量为90多个,参与学生达600人次。我校高中学生在参加创新实验课题研究之后,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等第奖。
2016年上半年,翁铁慧副市长来我校视察工作时,对我校开展的特色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基于工科特色的教育模式探索
学校“五心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工科特色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底蕴。我校拟研发的工科类特色课程天然蕴涵着丰富的工科人文精神内涵,即求真务实、创新实践精神。工科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工科是探索事物的规律,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求善。两者交融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同时,我校“五心”德育校本课程的内核为爱心、信心、责任心、恒心和红心,分别对应的培养目标为:成为胸怀宽广,播撒关爱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发展自信的人;成为知行统一,勇担责任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坚持创新的人;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五心教育”育人目标的确立为学生“工科特色”提供了保障,体现了工科人文价值,实现人文和工科的最佳结合。
五.创建目标
学校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实际用三年时间,积极整合校内外社会资源特别是华东理工大学的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工科特色的课程,同时深度挖掘工科所蕴含的“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教育价值,形成课程群,逐步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工科特色”的普通高中。
学生培养目标:经过三年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巧学求故 砺新求真的人。
1、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说,工者小学之道,若以工论工,难免有落于下层之嫌。古人15岁起开始学习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即新民,弃旧图新),止于至善”。我们学校的工科从高中开始,我们的孩子恰好也是15、16岁,学习工科,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应从中提升个人的品行,培养求真创新的精神。
2、 从现实的政策角度讲,李克强总理强调“工匠精神”,既要有坚守,对作品精益求精,同时也强调不保守,也既要创新。
3、 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培养孩子不畏艰难,追求真理,求真向善的品质和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培养目标,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切合当前的实际,故将学生培养目确定为“巧学求故,砺新求真”。
六.创建措施
以“依托大学资源,打造工科特色”为实验项目,深化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积极构建适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逐步开展工科走班制教学,让不同层次学生接受适合的工科教育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喜爱的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课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一) 课程发展目标
1、课程建设目标:
在以“巧学求故 砺新求真”为育人目标指导下, 把“工科特色”的办学思想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确保和优化国家与地方课程,开发和形成校本课程。建设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统一,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大学指导与自主探究相统一,适合学生个性和潜能不断发展的有主干、多维度的高中课程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评价系统。
2、课程特色目标:
完善“工科”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实验室相匹配的课程系列,推进研究型品牌课程实践建设,探索工科特色在基础型课程中的渗透,以及基础型知识在特色课程中的应用。创设学生在课程上充分选择和自主发展的机制。
(二) 课程结构
1、基本体系
我校的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二者之间相互关联,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学校的“工科特色”建设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国家课程主要指基础型课程,校本课程主要指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分为人文类、科技类、社会类、特色类、实践类、活动类六大类,研究型课程则以“大创项目”研究为主要抓手,辅助以校内自主研发的研究性小课题、社会实践考察活动等。
图1:我校的课程结构基本体系
2.工科特色课程的建设
依据“工科特色”的创建目标,形成课程群,在国家课程即基础型、校本课程即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领域中,分别以“整合渗透”、“突出特色”、“凸现特长”为基本的开发与实施方式,统整到学校的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工科”特色校本课程,编制《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工科校本课程总方案及基本实施要求》。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基础型课程整合渗透,挖掘现有的基础学科课程资源,按照课标的基本要求,结合校情继续深化课程统整,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养,体现工科特色。学校自主开发工科类校本课程,分年级实施(见图表2)。
① 基础型课程中体现“工科特色”。充分挖掘基础学科中所蕴含的有关工科特色内容,同时结合工科特色课程需要,在相关基础型学科中有效融合。
②落实“巧学求故 砺新求真”的培养目标。探索在基础性课程的三维目标中体现“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学科精神。
③积极创建 “本真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市级课题“在基础性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引领下,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优化师生的关系,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因材施教,有效挖掘课堂的“隐性教育资源”,实现对学生“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精神的潜移默化。
图表2:基础型课程中的工科渗透
年级 | 课程名称 | 类型 |
高一 | 工科 | 创新类 |
高一 | 应用物理 | 实践类 |
高一 | 身边的化学 | 实践类 |
高一 | 数学思维方法 | 学术类 |
高二 | 数学建模 | 创新类 |
高二 | 水质分析与处理 | 实践类 |
高二 | 水中的物理 | 实践类 |
高二 | 材料的世界 | 科技类 |
高二 | 生物工程 | 学术类 |
(2)校本课程的特色创建
①拓展型课程突出工科特色——规范拓展型课程管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形成工科课程特色。
以工科创新实验中心建设为主要抓手,总结化学创新试验室的建设、使用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在附中课程研发中心的指导下,集思广义,以实验项目推进为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重视学生创新体验,创建作为综合实践平台和载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创新实验室。
根据学生身心现状及发展需求,按年级分解教育价值目标,制定分年级特色课程实施目标,制定分年级课程方案,形成系列化、层次化和模块化的特色课程群。普及课程与分层推进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小课题研究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同时,组织力量编订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等特色科目的基本实施纲要,配套开发特色课程。
立足于对学校已有的拓展型课程体系的梳理和整合,依托大学等社会资源,丰富课程内涵,综合学科教学与德育。在原有拓展课程的时空内,引进和创编具有“工科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体系,分层实施,凸显特色,促进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形成学科拓展、活动拓展、综合实践课程三大系列。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要是华理大),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工科、机器人、化学、应用生命科学等校本拓展型课程。通过与大学社团共建,打造一批精品社团。完善学生拓展课评价体系,尝试实行学分制管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开设学科类综合拓展课。如药学、应用生命科学等。第二加强社团建设。结合学校社团中心建设,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社团,如影视制作中心、气象站、机器人等。
图表3 工科特色拓展型课程设置
年级 | 课程名称 | 类型 |
高一 | PM2.5的检测 | 实践类 |
高一 | 自制护手霜 | 创新类 |
高一 | 水果农药残留的检测 | 实践类 |
高一 | 过期药品分类与回收 | 学术类 |
高一 | 影视制作中心 | 创新类 |
高一 | 工程伦理学 | 学术类 |
高一 | 植物营养液的配制 | 实践类 |
高二 | 植物无土栽培 | 创新类 |
高二 | 自制荧光棒 | 创新类 |
高二 | 创新社 | 创新类 |
高二 | 日化用品的研制 | 创新类 |
高二 | 切花保鲜 | 实践类 |
高二 | 叶脉书签制作 | 实践类 |
高一高二 | 理工小博士 | 实践类 |
高一高二 | 社会考察 | 实践类 |
高一高二 | 大学教授讲座 | 学术类 |
高一高二 | 科技节 | 科技类 |
高一高二 | 读书节 | 学术类 |
②研究型课程凸现特长——依托大学资源突出工科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提高研究型课程实效。
研究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面上注重引导学生亲历和体验,点上选拔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大学课题研究。研究型课程分为:一是自主式课题研究:整合相关学科,研究社会热点,以小组合作研究为抓手,每学年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展示交流。二是参与式课题研究:在华理大研究生团队的带领下,参与大学的研究课题,深入社会,实践考察,完成课题报告。(见附件4)三是共建式课题研究:我校学生自主开发工科类小课题,借助大学的实验仪器,请大学教授指导研究。
加强对学生研究课题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通过组织学生论坛、课题评比、集结出版等方式,搭建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一起分享研究的成果和经验,打造附中的研究型课程建设的多元化特色。
学校继续借助大学资源,开展中学生参与大学创新实验项目研究活动,增长学生的工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创新素养。(见图表5)
(4 )以真育真——建设“本真和谐”课堂
在“课程统整”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本真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 追求“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工科精神。
本真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理工科精神,将“求真务实,科学创新”融入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课堂生活的每个环节,使它植根于师生的内心,潜移默化理工附中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挖掘每个教研组在“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精神中的学科特色内涵,形成和而不同的工科精神培育模式。
追求本真课堂,即追求“本色真感”课堂。摒弃过度形式化、教条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用以学生为本的本色课堂,探求学科本质,追寻生命本真,以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
崇尚和谐课堂:即崇尚“和畅谐振”课堂。营造温和舒畅的宽容氛围,引发课堂中的“师生共振、生生共振、生本共振”,以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品质。
“本真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托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由入真、品真、探真、悟真四个教学环节构成,包括课堂教学过程的主结构、教师“明真育人”课堂教学策略的亚结构、学生建构知识的“求真发展”亚结构三个部分。教师“明真育人”的亚结构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谐美”,第二环节“导学引领,和畅真实”,第三环节“组织研讨,和乐谐振”,第四环节 “拓展融通,创新升华”。 学生“求真发展”的亚结构也主要包括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激情兴趣,入真之境”,第二环节“主动建构,品真之味”,第三环节“切磋思辨,探真之感”,第四环节 “迁移创新,悟真之理”。以此修订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课堂教学的考核机制,使教育模式带动课堂评价,延伸至教学管理,进而打造“以真育真”的课堂体系。
(5 ). 以真育真——完善“五心”德育课程
通过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五心”教育的目标和“五心”教育德育校本教材的建设达成,培育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五心”少年。
(1)完善“五心”教育的德育课程,编写与工科特色相匹配的人文类德育校本教材,比如科学家的故事等。
(2)丰富“五心”教育的微课程形态。办好已有的大学教授人文科学讲座;办好每周一次以“五心”教育为内涵已经课程化的升旗仪式;办好每学期课表单列的两纲教育微课程。同时拓宽我们的课程意识,让不同的媒介成为我们无心教育课程实施的课堂。班主任和年级组长例会、校(班)会、教师政治学习和家长会时间,通过华理学区微信平台、学校网站、学校(年级)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班级黑板报等等,对理工类特色课程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使全校师生对此形成共识,并延伸至家庭和社区,从而让各种媒介成为我校课程辐射的微阵地。不断挖掘各种资源,进一步探索体现科学人文价值的微活动实践课程——上海瑞典姐妹学校资源再利用研究课程,附小科技实践基地开发课程,开展华理附中“理工小达人”评选活动,“爱科学、爱生活、爱祖国”征文活动,工科类学生社团的展示活动,“节能环保,绿色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等。
(3)逐步调整、完善学生的评价评优体系。学校的评优体系以五心少年为龙头,逐步推出求真少年、创新少年、理工小博士等评比项目,在学生的评优评奖中为工科特色实施一定的倾斜。
(6)构建满足工科特色课程建设的管理及评估体系。
(1)创新特色课程建设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华理工附中与大学、社区、家长共建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形成组织共建,方案共谋、师资共组、基地共创、资源共享,延伸课堂,推进开放的办学进程。
充实由学校行政人员、教师与学生代表、华理专家、家长及社区代表、专家学者共同组成学校课程办公室。完善课程管理机制,建立课程管理网络,加强校本课程的审议、实施以及评估,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
(2)特色课程选课制度。探索学生、教师和家长参与的协商选课制度,逐步实行学分制,增加选修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地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3)特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工科”特色课程评价纳入后的学校总体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核心素养的导向评价。加强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1. 发展目标
创建促进不同发展水平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制度和教师激励、评价机制,培育一支有教育理想、师德高尚、一专多能,满足学校特色发展需要的特色教师队伍。
2. 具体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以做本真的教师为抓手,组织多形式的师德培训与实践活动,通过评选先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升课任教师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全员育德的评价机制,促进全员德育目标的达成。
(2)以打造“本真 和谐”的课堂为专题,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不断提升教师对打造“本真 和谐”课堂的执行力。建立教学、德育和教科研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学校整体发展和特色创建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
(3)以外援加自培的方式,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特色教师队伍。依托高校资源,与华理工各层面结对,形成部门、教研组和年级组、学生团体三个层面的“工科”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共同体、共建师资培训共同体,促进学校特色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探索特色教师建设的有效途径。
(4)提升教研组研修效度,按需建立多型态的合作研修共同体。在主题化、系列化、分层化的教研组研修的基础上,帮助教师设计自我规划,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特色教师梯队。完善导师团及项目组研修制度,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习型组织和合作研修文化。
(5)完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奖励机制,激励特色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上,注重特色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需求的统一,探索建立且有可操作性的特色教师评价与奖励制度,开展多元性和发展性评价,强化绩效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奖励条例,营造有利于优秀教师快速成长和发挥才干的环境,为坚持创新实践且确有成效的教师提供进修、深造、评职称及晋升等方面的优先待遇。
八.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 规划制定与修改阶段(2016.9-2016.12)
1、组织各部门力量,制定和修改创建规划的方案,并开展全员学习。
2、在工科创新实验室成功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物理创新实验室,编写相关教材。
3、进行基础学科渗透工科精神和创新素养的动员培训活动。
第二阶段 创建实施阶段(2017.1-2018.9)
1、研讨《本真.和谐》课堂模式,初步形成不同学科的模式。
2、编制完成《华理附中工科类课程总方案》,分年级实施。
3、在基础型课程中渗透工科精神,编写校本教材。
4、深入开展中学生参与“大创”项目研究,形成常规、高效的管理机制。
5、深度开发工科创新实验室教材,编写一批理工科类普适教材。
6、建立“华理附中特色教师评价与奖励制度”,评选名师活动。
3、组织教师撰写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并在专家指导下修改规划。
7、加强与高校社团的联系,丰富我校的社团文化,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8、不断完善学校的社团活动中心硬件设施建设。
9、在学区创建过程中,加强教师联合培训,促进中小衔接和学区联动。
10、每个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力争做到有一个特长体育项目,一项科技爱好,一个拿手的艺术项目。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8.10-2019.9)
1、整理创建“特色普通高中”创建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
2、总结“本真.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和做法,形成论文。
3、90%以上的教师参与校本教材的编撰,80%以上的理科教师参与特色课程的实施。
4、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培养区学科带头人2-3名,特级教师1-2名,争创2-3个区级有影响的特色教研组。
5、完善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创新课程的教材,印刷一批自编科普类读物。
6、总结中学生参与大学创新实验项目的研究成果集。
七. 保障条件
(一)组织保障:
1.建立由党政行政班子成员组成的“工科特色”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成员主要有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担任。
2.建立由校行政干部以及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组成的“工科特色”建设工作小组,由分管副校长担任组长主要成员包括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年级组长等。
(二)资金保障:以学校自筹和上级资金支持相结合的形式落实实施方案建设项目。
(三)专家保障:由华东理工各个学院院长组建的特色建设专家组,全面指导特色建设的具体实施。
(四)队伍保障:一是用好华东理工大学教师自愿者;二是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特色项目建设。
(五)科研保障:发挥学校教科研的优势,为特色建设项目提供必要的科研成果和科学论证依据。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2016.6
附件1:华理附中科技节传统项目列表
年级 | 科技创新项目 | 类别 |
高一 | 自行车轮的角动量 | 工科类 |
沉浮子 | 工科类 | |
自行车发电 | 工科类 | |
动量小车 | 工科类 | |
自制验电器 | 工科类 | |
细胞模型制作 | 工科类 | |
向心力与摩擦力 | 工科类 | |
重力势能与平抛 | 工科类 | |
共振测声速 | 工科类 | |
谁滚的快 | 工科类 | |
高二 | 弯曲的光线 | 工科类 |
迷你风力发电机 | 工科类 | |
楞次定律 | 工科类 | |
共振:弹簧与磁铁 | 工科类 | |
赛跑的乒乓球 | 工科类 | |
树脂生物标本制作 | 工科类 | |
磁直线加速器 | 工科类 | |
法拉第电动机 | 工科类 |
附件2:大学教授开设的微型校本课程
讲座类型 | 主题内容 | 听讲年级 |
科学素养 | 大气污染与防治 | 高一 |
科学素养 | 身边的药物 | 高一 |
科学素养 | 低碳,给发烧的地球降温 | 高一 |
科学素养 | 生物技术介绍 | 高一 |
科学素养 | 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 高一 |
科学素养 | 过程装备 | 高一 |
科学素养 | 纳米技术漫谈 | 高二 |
科学素养 | 漫谈电子技术发展带来的启示 | 高二 |
科学素养 | 广阔的材料世界 | 高二 |
科学素养 | 药学 | 高二 |
人文素养 | 走进乡土历史中的民族英雄 | 高一 |
人文素养 |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 高一 |
人文素养 | 中国哲学简介 | 高二 |
人文素养 | 走进乡土历史中的民族英雄 | 高二 |
人文素养 | 近海争端与海洋经济 | 高二 |
艺术素养 | 诗化人生 | 高一 |
艺术素养 | 江南文学 | 高二 |
艺术素养 | 上海的近代建筑与历史 | 高二 |
职业素养 | 创意产业的兴起 | 高一 |
职业素养 | 职业意识讲座 | 高二 |
附件3:学生自主申报的研究型课题
政 治 | 生物与健康 | ||
1 | 中学生的消费状况 | 61 | 方便面的营养价值 |
2 | 上海人的主要休闲方式调查 | 62 | 碘与人类健康 |
3 | 新上海人消费观调查 | 63 | 食盐与人体健康 |
4 | 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调查研究 | 64 | 人体健康与睡眠 |
5 | 国内外热点问题分析研究 | 65 | 人体肥胖与食饮 |
6 | 现代中学生偶像崇拜调研 | 66 | 人体肥胖与体育锻炼 |
7 | 克隆技术所引发的伦理道德 | 67 | 人体生物钟与学习最佳时段选择 |
语 文 | 68 | 外卖、小吃摊的饮食卫生调研 | |
8 |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 69 | 中学生近视眼调查与预防 |
9 | 我眼中的周立波“海派清口” | 70 | 常见荤菜对大脑智力发展的影响 |
10 | 《新水浒传》中的某人物形象研究 | 历 史 | |
11 | 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 71 | 关于宋江的再认识与评价 |
12 | 上海历史文化名人研究 | 72 | 走进上海城隍庙 |
13 | 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 | 73 | 上海婚俗研究 |
14 | 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现实意义 | 74 | 上海名胜古迹和旅游文化资源 |
15 | 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 75 | 上海外白渡桥的命运 |
16 | 北方小品与上海滑稽戏的比较 | 76 | 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 |
17 | 网络用语对中学生语言的影响 | 体 育 | |
数 学 | 50 | 体育比赛中的心理调适方法 | |
18 | 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 | 51 | 市民健身锻炼方式调查 |
19 | 中国数学发展史——宋元数学 | 52 | 体育锻炼能否克服考试焦虑 |
20 | 股票(基金)投资中的数学 | 53 | 从CBA到NBA,姚明的价值在哪里? |
21 | 彩票博弈中的数学问题 | 54 | 学校体育设施的保养建议 |
22 | 黄金分割在生活的应用研究 | 55 | 街舞的研究 |
23 | 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 | 56 | 拔河中的力学研究 |
英 语 | 心 理 | ||
24 | 西方国家节日谈趣 | 57 |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调查与分析 |
25 | 东方与西方在交际中的差异 | 58 | 中学生交友标准问题的调查 |
26 | 英语表达中的身体语言 | 59 | 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
27 | 西方餐桌礼仪研究 | 60 | 颜色与心情 |
28 |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 艺 术 | |
29 | 英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 77 | 中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 |
30 |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 78 | 流行音乐的几种形式 |
物 理 | 79 | 学校广播台的音乐栏目设计 | |
31 | 高压锅的秘密 | 80 | 漫画与连环画的研究 |
32 | 男女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差异 | 地 理 | |
33 | 足球比赛中“香蕉球”的分析 | 81 | 台风对人类的影响 |
34 | 节能灯的节能探究 | 82 | 上海市区大气污染及危害 |
35 | 噪声的危害 | 83 | 56路公交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
36 | 节能台灯的研究 | 84 | 上海地名、路名的研究 |
37 | 手机幅射的调研 | 环保类 | |
38 | 楼道灯声控开关的研制 | 85 | 废电池的危害和处理方法 |
39 | 哈哈镜成像原理浅析 | 86 | 宇航生活与航天飞机 |
化 学 | 87 |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 |
40 | 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 | 88 | 无污染能源在家庭中的利用 |
41 | 金属防锈的研究 | 89 | 氟利昂问题 |
42 | 火药与我国古代化学 | ||
43 | 铝与人体健康 | ||
44 | 洗涤用品的发展与前景 | ||
45 | 厨房里的化学 | ||
46 | 喝水的学问 | ||
47 | 酸奶的营养价值高吗 | ||
48 | 化妆用品的副作用有哪些 | ||
49 | 头发及与润发露的搭配 |
附件4:我校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研究型课程列表
类别 | 项目名称 |
工科类 | CO2吸附剂的研究 |
工科类 | 基于外包的废旧产品绿色再制造生产计划研究 |
工科类 | 京沪高速铁路虹桥枢纽视觉标识系统及无障碍设计 |
工科类 | 汽车工作灯的光学模拟设计 |
工科类 | 机械原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工科类 | 节能环保型燃料混和新技术开发实验研究 |
工科类 | 二氧化碳的低温活化与利用 |
工科类 | 无机盐-离子液体-H2O系统的相平衡和流体物性研究 |
工科类 | 基于人体体征的家庭智能控制系统 |
工科类 | 烟气中SO2 ,NOx的脱除与回收利用的新技术研究 |
工科类 | 柑橘皮抗菌活性及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应用研究 |
工科类 | 智能衣物晾晒架 |
工科类 | 危险化学品事故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及模拟 |
工科类 | 高性能热致性液晶聚酯合成及性能研究 |
工科类 | 杂多酸化学修饰电极电解水制氢研究 |
工科类 | 丁烯催化裂解制丙烯的研究 |
工科类 | 外来有害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能源化利用 |
工科类 | 利用生物技术减少苹果汁生产中果渣的排放 |
工科类 | 基于对市售益生菌酸奶中益生菌特性研究的优化组合 |
工科类 | 电动车关键技术研究与整车开发 |
工科类 | 基于机器学习的车辆检测技术研究 |
工科类 | 汽车智能预警与防撞系统 |
工科类 | 网页游戏开发 |
工科类 | 海水中碘的富集和提取 |
工科类 | 高校食堂餐厨垃圾中油的分离回收与资源化利用 |
工科类 | 雨伞速干装置 |
工科类 | 优质降糖苦瓜品种的筛选 |
工科类 | 天然长棉纤的化学改性及其高性能化 |
工科类 | 花青素美白功效的探究 |
工科类 | 掺氯氧化锌钠粉体材料的一步合成及其防腐性能 |
工科类 | 污染土壤修复设备的开发 |
工科类 | 水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
工科类 | 天麻苷及类似物的绿色合成探索 |
工科类 | 水上前行者机构设计与分析 |
工科类 | 支撑于石墨烯上的小金团簇结构和吸附行为 |
人文类 | 上海外滩西式历史建筑纹样调查与文化内涵研究 |
人文类 | 非英语母语地区与中国英语教与学的比较研究 |
人文类 | 日本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研究 |
人文类 | 梁实秋翻译管窥 |
人文类 | 英美类型电影台词中的人文魅力 |
人文类 | 中外领导人讲话中用典及其翻译研究 |
人文类 | 莫言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建设 |
社会类 | 3G时代“手机银行”上海地区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成长期创新策略 |
社会类 |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绿色营销畅想与可行性的研究 |
社会类 | 正、负性情绪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
社会类 | “原来我们侵权了”——当前网络侵权的原因透视和对策分析 |
社会类 | 中国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
社会类 | 上海市高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社区照护服务体系研究 |
社会类 | 当代青年网络身份建构研究——以人人网(SNS平台)为例 |
社会类 | 电视购物频道消费者购买决策研究 |
社会类 | 报刊阅读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跨文化分析研究 |
社会类 |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习环境与教育需求分析 |
社会类 | 电视传播“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社会类 | 上海外来人口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策略的实证研究 |
社会类 | 从生命历程视角看新生代打工妹流动史 |
社会类 | 云南省哀牢山下苦聪人的婚姻价值观与生育观念研究 |
艺术类 | 产品设计在感性工学中的应用 |
艺术类 | 现代漆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
艺术类 | 基于本土设计理念的旅游产品感性设计研究 |
艺术类 | 企业标志设计在市场推广中的运用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