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发展 工科见长——华理附中创建徐汇区“新优质学校”方案

发布时间:2020-09-29

1433

79.jpg

(2016.1-2017.1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坚持“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理念,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突出工科见长,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二、创建基础

(一)丰富的学校文化

我校全体教职员工秉持“一身正气,自强不息”的校训,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得到充分发展。学校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学校为学生搭建了众多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鲜明的工科特色

我校是一所理工类大学附中,也是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实验基地校。我们通过依托华理大的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实施教改,打造出了一批精品的工科类课程,创建了化学、物理创新实验室。通过中学生参与大学创新实验项目和大学教授进中学课堂授课和学术讲座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验能力,学校的工科特色逐渐形成。

(三)优秀的师资队伍

我校教师以中青年为主,精力充沛,事业心强,有信心也有能力克服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实现创建目标。近几年,涌现出一批区级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拔尖人才和上海市名师基地成员,学校连续五届获得徐汇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教师们的学科专业丰富,很多老师具有工科知识和实验操作方面的深厚功底,学生的工科科成绩逐年上升,工科科优势地位逐渐凸现(见图表1)。

003.jpg

图表1:学校师资的结构分析

(四)扎实的“五心”教育

学校“五心” 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多元发展,工科见长”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底蕴。我校拟研发的工科类特色课程天然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人文精神内涵,即求真务实精神、协作探索精神、创新实践精神。我校“五心”教育校本课程的内核为爱心、信心、责任心、恒心和红心。“五心教育”育人目标的确立就是为学校“多元发展工科见长”的办学目标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体现了工科学科人文价值,实现人文和科学的最佳结合。

三、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互融合的问题。学校围绕“求真务实,科学创新”教育价值观开发了校本特色课程,这些校本课程如何与国家课程进行整合,避免两者之间的割裂,从而丰富学校的课程,提升学校特色课程的质量,实现“多元发展,工科见长”的学生培养目标,这是学校未来三年课程开发与建设所面临的新问题。

(二)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途径创新问题。课程实施途径的创新是实现提升课程实施效能的关键。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如何通过建设适应学生创新素养形成的课堂来更好地适应目前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教师对课程理解力和执行力的提升问题。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老师,而现阶段学校的特色教师还比较少,师资多为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因此课程开发的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瓶颈,必须尽快解决。同时,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关系到学校以“工科见长”建设为标志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所以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学校未来几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创建目标

(一)创建总目标

积极参与国家综合教育改革,借助华理学区的创建,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特别是华东工科大学的资源),深度挖掘基础课程中的工科科所蕴含的“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教育价值,建设一批工科特色课程群,实现学生的“工科见长”培养目标;通过各类校园活动和课程建设,发展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搭建平台,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在未来几年内将学校办成一所家长和社会满意的、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明显提升的、区域范围内的新优质学校。

(二)对“多元发展,工科见长”的解读

我们所说的“多元发展,工科见长”是指:通过充分发掘各学科教学中的“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育人因素,发挥学校工科学科的特长,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和开展多种社团活动,做到以真育真、以真益智、以真健体,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工科见长不仅指理科成绩的提高,而且包含了人的科学基本素养的提升,其育人核心为“求真务实,科学创新”,强调“以真育真,培养真人”的过程。

“多元发展”的具体目标:一是指全体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在不同领域获得充分发展,二是指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途径与搭建各种平台。

“工科见长”的具体目标:一是指华理附中紧密依托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开通多种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一系列的工科科类校本课程;二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形成课程群,增长学生对工科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精神;三是通过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的试验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渐渐形成华理附中“工科见长”的办学特色。

(三)创建分目标

1、课程建设创建目标:深刻领会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贯彻落实《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文件精神以及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依托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紧密联系学校的办学目标,构建“工科见长”的特色课程体系。

2、教学实践创建目标:以“减负增效”为目标,以“课程统整”为抓手,以落实“三精”为手段,围绕教学“五环节”,探索“本真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

3、德育工作创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五心”教育为主要抓手,结合学校实际,深入落实“两纲教育”,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提高德育队伍管理能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五、创建措施

以“完善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依托大学资源,打造附中工科特色”为实验项目,积极构建适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在以“求真务实,科学创新”为育人核心的目标指导下,不断提高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效益,提升拓展型课程的广度和研究型课程的深度,逐步完善三类课程的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一)学校课程体系的框架

目前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我们认为实际上是两大类,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而校本课程主要是自主开发的拓展课、研究课、特色课以及所有学生活动,它是对基础型课程在知识与体验方面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两类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有机整合,三种学力之间也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可靠的课程保障。(详见图2)

图2:学校目前的课程体系

004.jpg

(二)工科类特色校本课程的创建

 依据“多元发展 工科见长”的创建目标,以整合渗透、突出特色、凸现特长为基本的开发与实施方式,统整三类课程,开发工科类特色校本课程群。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基础型课程整合渗透——继续深化课程统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养。继续挖掘现有的基础性学科课程资源,通过课程统整等途径形成各学科渗透的实施纲要。按照课标的基本要求,结合校情继续深化课程统整,进行创新素养培养的实践,深入落实素质教育。学校自主开发工科类校本课程,分年级实施。

(1)基础型课程中体现“工科见长”。充分挖掘基础学科中所蕴含的有关工科特色内容,同时结合工科特色课程需要,在相关基础型学科中有效融合。编订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等特色科目的基本实施纲要,开发配套特色课程。

(2)落实“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教育目标。探索在基础性课程的三维目标中体现“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学科精神。

(3)积极创建“本真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市级课题“在基础型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引领下,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优化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式,有效开掘课堂的“隐性教育资源”,实现对学生“工科”学科“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精神的潜移默化。

(4)借力国家综合教育改革,在高一、高二年级理化生等工科性质课程中实施“走班制”教学,并逐步辐射到地理和信息等学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表3.1 基础型课程中的工科渗透(初中)

序号

课程名称

类型

1

“悟”理

学术类

2

化学微型实验

实践类

3

身边的植物

实践类

4

数学思维方法

学术类

表3.2 基础型课程设置(高中)

序号

课程名称

类型

1

应用物理

实践类

2

水中的物理

实践类

3

身边的材料

实践类

4

数学思维方法

学术类

5

水质分析与处理

实践类

6

生物工程

学术类

7

工科

创新类

2、校本特色课程的创建

(1)拓展型课程突出工科特色——规范拓展型课程管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形成课程的工科特色。

以创新实验中心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实验项目推进为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重视学生创新体验,创建作为综合实践平台和载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工科类创新实验室。

根据学生身心现状及发展需求,按年级分解教育价值目标,制定分年级特色课程实施目标,制定分年级课程方案,形成系列化、层次化和模块化的特色课程群。普及课程与分层推进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小课题研究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立足于对学校已有的拓展型课程体系的梳理和整合,依托大学等社会资源,丰富课程内涵,综合学科教学与德育。在原有拓展课程的时空内,引进和创编具有“工科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体系,分层实施,凸显特色,促进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要是华理大),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工科、物理、应用生命科学等校本拓展型课程。通过与大学社团共建,打造一批精品社团。完善学生拓展课评价体系,尝试实行学分制管理。

表4.1工科特色拓展型课程设置(初中)

序号

课程名称

类型

1

小小创客

创新类

2

海洋探秘

学术类

3

机器人

实践类

4

救护包扎

实践类

5

建模

实践类

6

航模

实践类

7

FLASH制作

实践类

8

图像处理

实践类

9

DV微电影

实践类

10

趣味物理

实践类

11

家长讲坛

学术类

12

生活中的化学

实践类

13

品味数学

学术类

14

摄影

实践类

15

理工小博士

实践类

16

扎染

实践类

17

生态种植园

实践类

18

大学教授讲座

学术类

19

环保拼布设计

实践类

表4.2 工科特色拓展型课程设置(高中)

序号

课程名称

类型

1

PM2.5的检测

实践类

2

日化用品的研制

实践类

3

切花保鲜

实践类

4

水果农药残留的检测

实践类

5

过期药品分类与回收

学术类

6

工程伦理学

学术类

7

植物无土栽培

创新类

8

科技节、读书节

学术类

9

大学教授讲座

学术类

10

创新社

创新类

11

理工小博士

实践类

12

社会考察

实践类

13

影视制作

创新类

 

(2)研究型课程凸现特长——依托大学资源突出工科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提高校本研究型课程实效。

 研究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面上注重引导学生亲历和体验,点上选拔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大学课题研究。研究型课程分为:①自主式课题研究:整合相关学科,研究社会热点,以小组合作研究为抓手,每学年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展示交流。②参与式课题研究:在华工科和研究生团队的带领下,参与大学的研究课题,深入社会,实践考察,完成课题报告。③共建式课题研究:我校学生自主开发工科类小课题,借助大学的实验仪器,请大学教授指导研究。

加强对学生研究性课题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通过组织学生论坛、课题评比、集结出版等方式,搭建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一起分享研究的成果和经验,打造附中的研究型课程建设的多元化特色。

图表5:高中研究型课程设置图

005.jpg

(三)课程实施——探索“本真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真和谐”课堂教学模式依托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由入真、品真、探真、悟真四个教学环节构成,包括课堂教学过程的主结构、教师“明真育人”课堂教学策略的亚结构、学生建构知识的“求真发展”亚结构三个部分。教师“明真育人”和学生“求真发展”分别又包括四个环节(详见图标3)。以此修订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课堂教学的考核机制,使教育模式带动课堂评价,延伸至教学管理,进而打造“以真育真”的课堂体系。

本真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工科精神,将“求真务实,科学创新”融入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课堂生活的每个环节,使它植根于师生的内心,潜移默化工科附中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挖掘每个教研组在“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精神中的学科特色内涵,形成和而不同的工科精神培育模式。

追求本真课堂,即追求“本色真感”课堂。摒弃过度形式化、教条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用以学生为本的本色课堂,探求学科本质,追寻生命本真,以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

崇尚和谐课堂:即崇尚“和畅谐振”课堂。营造温和舒畅的宽容氛围,引发课堂中的师生共振、生生共振、生本共振,以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品质。

006.jpg

(四)完善“五心”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五心”教育的目标,建设“五心教育”德育校本教材,进一步探索体现科学人文价值的微活动实践课程,培育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五心”少年,不断完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学校“五心”教育的内涵为:爱心——成为胸怀宽广,播撒关爱的人;信心——成为德才兼备,发展自信的人;责任心——成为知行统一,勇担责任的人;恒心——成为追求真理,坚持创新的人;红心——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

图表7:华理大附中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课 程 科 目

教育

对象

课时

安排

课程内容

 

课程要求

评价方式

五心教育︵德育课程体系︶

爱心

感恩

教育

全体

学生

10课时

感恩父母

感恩学校

感恩祖国

让学生在“三感”活动中懂得感恩内涵,学会感恩,收获感动

学生自评

父母评价

学校评比

志愿

服务

全体

学生

10课时

校园我当家

社区我参与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中学会承担责任

评比年度优秀志愿者

爱心

奉献

全体

学生

10课时

爱心义卖

爱心传递

让学生既有感恩之心,更有爱心之行

评比年度爱心大使

信心

励志

教育

起始

年级

2课时

入学教育

唐旭事迹展示

注重环节设计、氛围营造

树立清晰的目标

全校

学生

3至5课时

华理大院士进校园

寻找合适切入点,形式多样

明晰成才的途径

全校学生

3课时

 

身边榜样展示

橱窗、校报等载体利用各种途径实施立体和平面展示

寻找合适的定位

成功

教育

全校

学生

各为一个月。艺术节,每年12月;体育节,每年10月;科技节,每年5月

艺术、体育、科技三大节的活动

1、内容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形式要有利于学生激发内在需求。

2、内容和形式都要有创新、挑战适度。

3、注意一学年两学期的均衡布局,注重激励的持续性。

通过评奖、作品展示等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成功的渴望

全校

学生

7课时

三节闭幕式颁奖、奖学金、自强少年

学期表彰

各级各类优秀学生的评比表彰活动

全校

学生

2课时

家长接待会

其他竞赛评比展示活动

责任心

生命

教育

预初

年级

2课时

安全教育

以微型课程的方式关注学生实际,注重有效性和针对性

通过撰写体会、小测验、知识竞赛等形式完成评价

初二年级

4课时

民防教育

全校

学生

4课时

廉洁教育

初一

年级

4课时

青春期教育

初一

年级

2课时

心理教育

初二

年级

2课时

法制教育

全校

学生

2课时

艾滋病预防教育

全校

学生

2课时

禁毒教育

全校

学生

2课时

环境教育

节俭

教育

全校

学生

8课时

节俭征文

节俭理财知识

节俭小课题

以课题统领,注重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调查问卷、

结题报告等形式完成评价

学生自主管理课程

全体学生

12课时

值勤拓展课程

明确责任,体验为主

通过考评

自我评价

团队互评

教师评价

学校评价

校级班级主要干部

6课时

学生干部培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考评

自我评价

学校评价

社团成员

15课时

社团建设

重视社团的制度建设和资料积累

通过考评对社团进行评级

诚信

教育

全体学生

4课时

诚信故事讲演

诚心征文

诚信课本剧展演

诚信考试承诺书

注重成效,产生共鸣

通过自评完成评价

恒心

实践活动

高一学生

40课时

高一学军

进行整合梳理,提高针对性

通过评选优秀连队、优秀个人完成评价

高二学生

40课时

高二学农

进行整合梳理,提高针对性

通过评选优秀寝室和开展各种竞赛完成评价

全体学生

各为一个月。艺术节,每年12月;体育节,每年10月;科技节,每年5月

艺术、体育、科技三大节的活动

目标、要求合理,坚持长期引导,坚持形式创新

通过评奖、个人成功体验的先进事迹介绍完成评价

创新教育

全体学生

每年的四月份至九月份为读书节

读书节活动

提供合理的书目,明确读书的要求

评选优秀的读书心得、读后感

全体学生

每年的二月份征集,五月展示

创新大赛

可以是学生的创意,也可以是作品

通过现场展示评审评奖完成评价

高一学生

20课时

创新实验室

体现化工现代工艺

实验操作测评

红心

理想信念教育

全校积极要求加入共青团组织的优秀学生

6课时

学生团校

以团章为基础,充分展现中国共青团的光荣历史与传统

共青团基础知识测试,合格者将颁发证书。

高中部分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优秀学生

8课时

学生党校

以党章为基础,充分展示中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与传统

共产党的基础知识测试,合格者将颁发证书。

民族精神教育

7、8年级

5课时

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讲座、仪式活动、竞赛、考察、拓展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关注时代主题、关注本土文化、关注历史传统。

通过撰写体会、小测验、知识竞赛、考察报告等形式完成评价

全校学生

5课时

仪式教育

全校学生

3课时

“中国,我为你骄傲”系列微型讲座

全校学生

6课时

时政知识竞赛

高二学生

20课时

文化之旅——社会考察活动

初二学生

10课时

民族魂——走进上海乡土历史中的民族英雄

初一学生

10课时

中华传统节日趣谈

高一学生

10课时

海派文化的发展历程

 

由于我校是一所完中,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列入了高中学生的德育内容,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高中带初中的发展模式,强调了德育的整体性和年段的衔接性。

六、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 方案制定与修改阶段(2016.1-2016.5)

1、组织各部门力量,制定和修改创建方案,并开展学习。

2、在工科创新实验室成功建设的基础上,建成物理创新实验室,编写教材。

3、进行基础学科渗透工科精神和创新素养的动员培训活动。

第二阶段 创建实施阶段(2016.6-2017.9)

1、《本真.和谐》课堂模式初步形成。

2、编制完成《华理附中工科类课程总方案》及分年级课程实施方案。

3、组织教师撰写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并在专家指导下修改规划。

4、借助学校的大修机会,完善学校的社团活动中心建设。

5、深度开发工科类创新实验室教材,编写第二批工科科类普适教材。

6、建立“华工科附中特色教师评价与奖励制度”。

7、加强与高校社团的联系,丰富我校的社团文化,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8、在学区创建过程中,加强教师联合培训,促进中小衔接和学生联动。

9、深入开展中学生参与“大创”项目研究,形成常规、高效的管理机制。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7.10-2017.12)

1、整理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

2、总结“本真.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和做法,形成论文。

3、90%以上的教师参与校本教材的编撰,80%以上的理科教师参与特色课程的实施。

4、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比例达到20%,培养区学科带头人2-3名,争创2-3个区级有影响的特色教研组。

5、完善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创新课程的教材,印刷一批科普类读物。

6、总结中学生参与大学创新实验项目的阶段研究成果

七、创建的保障机制

(一)构建满足工科特色课程建设的管理及评估体系

1、创新特色课程建设管理机制。借助我校在华理学区创建过程的牵头作用,积极探索华理附中与大学、小学、社区共建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形成组织共建,方案共谋、师资共组、基地共创、资源共享,延伸课堂,推进开放的办学进程。同时,完善课程管理机制,建立课程管理网络,加强校本课程的审议、实施以及评估,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

2、特色课程选课制度。探索学生、教师和家长参与的协商选课制度,逐步实行学分制,增加选修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地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3、特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工科”特色课程评价纳入后的学校总体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核心素养的导向评价。加强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创建促进不同发展水平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制度和教师激励、评价机制,培育一支有教育理想、师德高尚、一专多能,满足学校特色发展需要的特色教师队伍。

1、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做“本”“真”的教师为抓手,组织多形式的师训活动,通过评先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以打造“本真 和谐”的课堂为专题,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不断提升教师对打造“本真 和谐”课堂的执行力。建立教学、德育和教科研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学校整体发展和特色创建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

3、以外援加自培的方式,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特色教师队伍。依托高校资源,与华工科各层面结对,形成部门、教研组和年级组、学生团体三个层面的“工科”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共同体、共建师资培训共同体,促进学校特色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探索特色教师建设的有效途径。

4、完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奖励机制,激励特色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上,注重特色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需求的统一,探索建立且有可操作性的特色教师评价与奖励制度,开展多元性和发展性评价,强化绩效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奖励条例,营造有利于优秀教师快速成长和发挥才干的环境,为坚持创新实践且确有成效的教师提供进修、深造、评职称及晋升等方面的优先待遇。

 

 

华东工科大学附属中学

201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