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39】04教育制度·华理大附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8-01-07

50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坚持“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理念,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突出理工见长,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二、课程目的

    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为了给学校、教师专业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学校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特色和资源优势,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带动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课程原则

1、贴近学生: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学科渗透:根据学校的教师力量及教学设施的情况,校本课程的开设以学校开设的各学科相联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3、彰显特色: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和现有的教师水平,打造符合学校条件的有特色形成校本课程的真正校本化。

4、知识综合: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限制,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但多学科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内容拼盘,而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只有各种内容融为一体,组成一个整体的内容,并摆脱学科的痕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5、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四、课程内容

    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为核心内容,其中基础型课程按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实施;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和设施的条件等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竞赛类七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生活技能类:通过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

    身心素质类:通过体育项目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类:通过学习电脑操作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科竞赛类:以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科学探索精神。

五、教学流程

1、课程设置:原则上以教师个人为单位,根据自身特长,组织校本课程材料,申报课程。

2、学生选题: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班级组成: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学校适当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30人,低于10人不开班。

4、组织教学: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六、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实现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学校监督检查,教师总结反馈。

1、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任课教师根椐课时计划,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

5、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自已的教学反馈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校本课程教学。

七、评价

1、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应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有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2、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记录。

20171

华理大附中课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