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记华理附中党团员教师和学生代表观影红色电影《望道》

发布时间:2023-04-30

351

图1.jpg

为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华理附中党团员教师代表和团委学生会、大队部、团校学员代表在“五一”假期第一天的一早便来到徐汇日月光上影影城,观摩了红色电影《望道》,这次观摩学习活动也是第33期团校学员的一节电影团课。

电影《望道》以1920年为起点,讲述了《共产党宣言》的首个中文全译本译者陈望道历经动荡变革,始终如其名“望道”一般,“追望救国救民之真理大道”的一生,同时也刻画了百年前坚定理想与信仰的有志青年群像。

百年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家撕裂、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各种改革尝试轮番登场却屡试屡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为那个“国土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苦难中国点燃希望火种的起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这些词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耳熟能详,而影片《望道》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有志青年如何为百年前的中国选择信仰、选择未来的心路历程。电影通过场景还原、情境设置、声画渲染等手段,将当时中国和中国人的处境作了还原展示,也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赋予了生动演绎。

师生观影感悟

高二学生 朱紫怡:

《望道》这部电影以陈望道先生的一生为主题。最令我感动的一段是电影中次级人物——杨阿龙。他在革命运动中遇到了爱情并且繁衍了后代,就在孩子出生的时候,杨阿龙要被枪决,但是想见见自己未出世的孩子于是选择跪地求军阀,但是军阀让他发声明退出组织,他在纠结中选择站起来面对死亡,他不想让他的孩子长大觉得自己耻辱。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高一学生 牛茜媛:

回顾今天观看的《望道》,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令我印象深刻。工人纠察队长阿龙被捕后为共产主义而慷慨就义,妻子林茵在暴雨中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赶去见他的最后一面。枪声传来,年轻的母亲瘫倒在紧闭的黑色大门前,孩子嚎啕的哭声令人痛彻心扉。电影中诸多的雨景,象征了旧中国风雨飘摇,但一代代先进知识分子风雨兼程,前仆后继。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挺起民族的铮铮脊梁。如今,我们生在春风里,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身为一名团员,我们要弘扬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复兴之路,续写中华民族的梦想与荣光。

青年教师 朱麒:

电影《望道》讲述的不仅仅是陈望道的成长,更是让我们见证了一位青年教师的积极向上和无畏精神。陈望道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勇气。他并不是一个天生坚强的人,而是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后,逐渐成长为一位具有强大内心的人。陈望道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默默地耕耘,温暖学生的心灵。通过导演生动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陈望道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实际行动,成为了一个令人尊敬和信任的教师。通过这样的电影,让我们青年教师深受启发,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内心和品格,迎接未来的挑战。

青年团员教师 李媛媛:

《望道》的切入视角与以往的相比非常独特,工人、学生、教师等不同群体的刻画都十分细腻,是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电影中有很多细节令我动容。望道先生一袭长衫站在讲台前写下“望道”的时候,他眼里泛着希望的光。那渴求追求真理大道的奕奕神采像是跨越百年来与我们的一场对话,那也是带我直接入戏的地方。后来,他翻译着苦闷着,跑到山上打拳,光落在他的脸上,照进他的眼里。从“绅士平民”到“富人穷人”一次次的斟酌,最后得到“有产者、无产者”,我仿佛也感受到了他的激动,感受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之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也要向陈望道先生学习,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我们的精彩。

《望道》是一场相隔百年的青春对话,让学生来演“百年前的自己”,借此机会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党史。百年前那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上下求索。走过千山万水,仍怀赤子之心,站在第二个百年的伟大历史节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今天的年轻人同样任重而道远。我们也仍然需要这样的电影,回望初心,仰望先贤,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撰稿:沈灵灵   审稿:许炜佶 摄影:许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