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旗在防疫第一线高高飘扬——华理附中党总支召开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2-04-17

1100

封面照片.png

在当前抗击疫情的攻坚时刻,为了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2年4月15日19:00点,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党总支利用腾讯会议以“让党旗在防疫第一线高高飘扬”为主题召开了线上主题党日活动,党总支书记诸秋萍主持,全体党员参加会议。

诸书记组织全体党员同志认真学习了《上海市委致全市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并号召大家化学习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学校与社区的抗疫斗争中去。结合当前抗击疫情的严峻形势,诸书记对党员教师提出了下面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党员老师要亮身份、见行动。作为老师,防疫第一线就是云上课堂,确保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圆满完成就是确保学生学习的需求,确保学生所在家庭的安定,就是为抗疫做出了贡献。诸书记要求党员要自觉履行“双报到”的义务,第一时间到小区居委亮身份,在需要的时候尽己所能帮助群众办一些实事。

第二、党员要在防疫一线有担当。对老师来说,防疫一线主要是云上课堂,作为党员教师要带头示范,上好网上教学课堂,守住教育教学主阵地。党员教师要敢于面对线上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主动跨前一步,思考解决办法,要在教师中起到带头作用。

第三,要发出好声音,传出正能量。当接收到社会上一些负面信息时,党员教师们要有政治敏感度,学会判断,不信谣、不传谣,要把正能量传给学生、家长和老师们,引领周围的人形成良性氛围。


党员学习感言:

顾未名:在当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市委的公开信给了党员战胜疫情的信心,更是提出了要求和任务。“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我们学校有好几位党员老师如唐亚群、何燕、杜健等老师在这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社区勇当志愿者,成为疫情之下的城市之光,为邻里为社区带来温暖与希望。我相信,有飘扬的党旗指引,有党员在前的振臂高呼“跟我上”,上海一定能取得抗疫的胜利,重回往日的繁华。

包遵锋:在全面打响防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上海市委发布了致全市党员的公开信。它仿佛一声响亮的号角,召唤每个党员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挺身而出。作为一名党员教师,除了做好特殊时期的防疫工作,还要出色完成线上教育教学的任务,全心全意服务学生,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这就是对防疫工作最大的支持。                                                                     

王燕萍: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4月6日,中共上海市委的号召既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又使我们倍增打赢疫情防控仗的勇气和信心。作为一名党员老师,在这场严峻复杂的疫情考验面前,守好自己“云上课堂”的教育教学主阵地,同时关心帮助邻居,做到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我们一定能经受考验,战胜疫情。            

朱春晖:疫情当前,共克时艰。无数的志愿者冲上第一线,他们身着白衣,心有锦缎,点点萤火,汇成人间星河。身为一名党员,我感受到身边的党员教师们在这特殊时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入抗疫行动,从思想上、行动上全力投入这场严肃的抗疫斗争,践行使命,携手共进。                                    

 王玉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也让我见识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就像信中写的一样“任何困难都难不住、压不垮英雄的上海人民,胜利一定属于这座光荣的城市。”那时,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钱海芸:这次的疫情来势汹汹,给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面对疫情防控的复杂形势,许许多多的人挺身而出,成为逆行者。作为党员教师,在此关头更应该亮身份,作表率,积极响应号召,坚守教师岗位,始终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为学校正确有序的学习,为生活唤醒贡献自己的力量。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冬季的黑夜尽管漫长,但永远遮不住黎明的曙光。


在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中,诸书记还总结回顾了一个多月来该校防疫工作的开展情况,众多党员教师在不影响网课教学的情况下,都能勇克时艰,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真正体现出了“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新时代精神。

诸书记希望全体党员和骨干,不仅要聚焦教育改革,也要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处处彰显党员形象,使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在辖区疫情防控中都能听到党组织的声音、看到党员的身影,真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华理附中党总支的全体党员纷纷表示,在教学本职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撰稿:包遵锋 审稿:诸秋萍